
細胞培養(yǎng)是一場與“看不見"打交道的藝術——一粒微塵、一縷氣溶膠,都可能讓幾周的心血付諸東流。想把污染擋在培養(yǎng)瓶外,關鍵在于把清潔做成“日常儀式"。以下做法無需昂貴設備,卻能把實驗室變成細胞的“安心家園"。
一、給空氣“定規(guī)矩"
1. 每日晨檢:開機前用干凈抹布擦拭生物安全柜臺面,開啟風機5 min,讓氣流穩(wěn)定后再操作。
2. 減少擾動:實驗過程中避免快速揮手、大聲說話;移液器、試劑盒提前放在臺內,減少進出頻率。
3. 每周濾網(wǎng):高效過濾器外罩用吸塵器輕吸表面灰塵,防止積塵被氣流二次卷起。
二、讓臺面“一物一位"
1. 分區(qū)管理:左手區(qū)放未開封試劑,右手區(qū)放已開封容器,中間留“操作通道",避免交叉。
2. 即用即收:酒精燈、試管架用完立刻歸位,臺面只留當前步驟物品,降低碰撞潑灑風險。
3. 濕擦優(yōu)先:75%酒精噴在抹布上再擦拭,而非直接噴灑空中,防止酒精液滴攜帶顆粒回落。
三、給器具“洗澡"也“體檢"
1. 三步清潔:流水沖洗→中性洗滌劑浸泡→純水漂洗,去除油脂與洗滌劑殘留。
2. 干燥保存:倒置晾干或用無纖維紙吸干,避免潮濕環(huán)境滋生微生物。
3. 定期“體檢":每月隨機抽2支移液器送檢校準,確保量程準確,減少因機械誤差導致的反復操作。
四、讓地面和死角“不再沉默"
1. 濕拖替換干掃:先用含消毒劑(如季銨鹽類)的拖把濕拖,再用干凈拖把二次去漬,防止揚塵。
2. 死角清單:設備底部、輪子、電源線槽、垃圾桶邊緣,每周拍照記錄,循環(huán)清理。
3. 即用即蓋:垃圾桶腳踏開啟,使用后立即閉合,避免氣溶膠在桶內循環(huán)擴散。
五、給雙手“設關卡"
1. 雙層手套法:內層貼手,外層操作,每完成一次關鍵步驟剝去外層,再戴新外層,相當于“即時消毒"。
2. 手肘替代手掌:開關門、調節(jié)顯微鏡用手肘或前臂,減少指尖接觸公共表面。
3. 護手霜修復:實驗結束后用溫水清洗,再涂水性護手霜,防止干裂造成皮膚顆粒脫落。
六、讓監(jiān)測“有圖有真相"
1. 空白對照:每批次培養(yǎng)同時放置“只加培養(yǎng)基"的空白瓶,48 h后顯微鏡觀察,出現(xiàn)渾濁即預警。
2. 表面涂抹:用無菌棉簽蘸生理鹽水,在臺面、門把手、鼠標等處涂抹→LB平板劃線,37 ℃過夜,菌落≤3 CFU/皿為合格。
3. 照片存檔:每月拍攝典型區(qū)域清潔前后對比,做成可視化看板,團隊內部共享,形成正向激勵。
七、給習慣“定鬧鐘"
1. 10 min小清理:實驗結束后立即擦拭臺面、歸位物品,不留給下一班。
2. 每周30 min大掃除:固定周三下午,全員出動清理死角、更換消毒液。
3. 季度“盲盒"抽檢:主管隨機標記3處區(qū)域,次日晨檢是否干凈,結果納入績效考核。
把清潔當成實驗的一部分,而不是實驗的“尾巴"。當整潔成為默認設置,細胞會在無形中回報你——更穩(wěn)定的生長曲線、更干凈的照片背景、更可重復的數(shù)據(jù)。讓“無塵"不再是某些設施的專li,而是每個普通實驗室都能做到的日常堅持。